行業新聞

          水力發電的意義有多大?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水力發電水平如何?

          2024-11-29 02:00:18

          進入21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問題。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更多的自然資源造福人類。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發電方式和技術為例,風力發電、等,已逐漸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

          那么時間發展到現在,中國的水電技術發展到什么階段了?全世界什么水平?水力發電的意義何在?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這只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它真的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嗎?關于這一點,還得從水電的起源說起。

          水力發電剖面圖

          水力發電的起源

          其實只要仔細了解人類發展史就會明白,迄今為止,人類的一切發展都是圍繞著資源展開的。特別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煤炭資源和石油資源的出現,大大加快了人類的發展進程。

          可惜的是,這兩種資源雖然對人類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但也有很多弊端。除了不可再生的特性外,對環境的影響一直是困擾人類發展研究的重要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同時試圖看看是否有新的能源可以替代這兩種資源。

          全球石油需求量測算

          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科學家們也認為能源可以通過物理和化學的方法被人類利用,那么能源也可以被利用嗎?水能、風能、地熱能和太陽能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只是相對于其他幾種自然資源來說,水力發電的發展其實要追溯到更早的時候。以我們中國歷史傳統中多次出現的水車驅動為例。這種裝置的出現,其實是人類積極利用水資源的一種體現。利用水的力量,人們可以將這種能量轉化為其他方面

          之后,在1930年代,手搖電磁機正式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科學家們開始思考如何在沒有人力的情況下讓電磁機正常工作。只是當時科學家沒能把水的動能和電磁機需要的動能聯系起來,也耽誤了很長一段時間水電的到來。

          直到1878年,一位名叫威廉·阿姆斯特朗的英國人,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和財富,終于在自己家里第一次研制出供家庭使用的水力發電機。使用這臺機器,威廉像個天才一樣點亮了他家的燈。

          威廉·阿姆斯特朗是個男爵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使用水力發電,以及水資源作為動力來源幫助人類發電并將電能轉化為機械動能它也成為長期以來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今天,水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關注的自然能源發電方式之一。與所有其他發電方式相比,水電提供的電力是驚人的。

          中國水電的發展與現狀

          回到我國的水電,其實出現的很晚。早在1882年,愛迪生就通過自己的智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水力發電系統,而我國的水力發電最早是在1912年建立的。更重要的是,石龍壩水電站當時在云南昆明建造,完全是借助德國技術,我國只是派遣人力幫忙。

          之后,雖然我國也努力在全國各地興建各種水力發電站,但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商業發展。不僅如此,由于當時國內形勢的影響,水電技術和機械設備只能從國外進口,這也使得我國的水電始終落后于世界一些發達國家.

          幸運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國家非常重視水電。特別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幅員遼闊,水電資源具有特殊性,無疑是發展水電的天然優勢。

          你要知道關于水力發電,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成為水力發電的動力來源。如果沒有巨大的水滴幫忙,就需要在河道上人為制造水滴。但這樣一來,不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水力發電的最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但是我們國家不一樣。我國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其差距是世界各國無可比擬的。因此,在建造水電站時,我們只需選擇一個合適的區域并進行一定的調整即可。

          在1950年代至60年代的期間,我國水力發電的主要目標是在維護和維修原有水電站的基礎上新建水電站。而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隨著水電站開發的成熟,中國開始嘗試自主建設更多的水電站,并進一步開發了一系列河流。

          改革開放后,國家將再次加大對水電的投資。與以往的水電站相比,我國開始追求發電能力更強、服務民生能力更好的大型水電站。1990年代,三峽大壩正式開工建設,歷時1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水電站。這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力強大的最好體現。

          三峽大壩的建設,足以說明中國的水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且不說不包括三峽大壩,中國的水電占世界水電發電量的41%。在眾多相關液壓技術中,中國科學家攻克的難題最多。

          不僅如此,在電力資源的利用上,也足以體現中國水電的優秀。數據顯示,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相比,中國停電的概率和持續時間都要小得多。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水電基礎設施的完整性和實力。

          水電的意義

          水電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全世界的水電在這一刻瞬間消失,那么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區將完全沒有電。

          然而,很多人還是不能理解,雖然水電對人類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真的有必要繼續發展水電嗎?畢竟以在羅布泊瘋狂建設水電站為例。的不斷關閉導致一些河流干涸,直至消失

          其實,羅布泊周邊河流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上個世紀人們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水電本身無關。水電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為人類提供充足的電力。類似于農業灌溉、防洪蓄洪、航運,都離不開水利工程的幫助。

          試想,如果沒有三峽大壩的幫助,對水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周邊的農業仍將在原始低效的狀態下發展。與今天的農業發展相比,三峽附近的水資源將被“浪費”。

          三峽庫區農田時空變化分析

          在防洪蓄洪方面,三峽大壩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可以說,,只要三峽大壩不動,周圍的居民根本不用擔心會發生什么洪水。可以享受充足的電力和豐富的水能,同時安心生活資源。

          水電本身就是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自然界的可再生資源之一,也是人類資源利用率最高的能源之一。絕對會超出人類的想象。

          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當石油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劣勢越來越明顯時,利用自然資源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尤其是曾經的火力發電廠,在消耗大量物質提供較少電力的同時,必然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這也迫使火力發電廠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這樣的情況下,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與水力發電相同的新型發電方式,成為當今和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主要研究方向來。每個國家都期待著可持續的可再生資源可以為人類提供的巨大幫助。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可再生資源中,水電仍然排在第一位。一方面,這是由于發電技術像風力發電不成熟,資源綜合利用率比較小;另一方面是因為水力發電只需要下降,不會受到太多無法控制的自然環境的影響。

          因此,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人們還是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這件事。只有這樣,曾經遭到破壞的自然環境才能逐步得到恢復。

          回顧整個人類發展史,資源的利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絕對超乎人們的想象。或許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犯過很多錯誤,給自然造成了很多破壞,但今天,這一切都在逐漸改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衛星捕捉地面的植被覆蓋

          更重要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難題被攻克,人們對資源的利用也逐漸提高。以風力發電為例,相信很多人都用各種材料打造過很多型號的風力發電機,但很少有人知道未來的風力發電或許可以通過震動來發電。

          當然,說水電沒有缺點是不現實的。建造水電站時,大規模的土方工程和混凝土投入是不可避免的。當造成大范圍的洪水泛濫時,每個國家都要為此支付巨額的安置費

          更重要的是,一旦水電站建設失敗,對下游地區和基礎設施的影響將遠超人們的想象。因此,在建造水電站之前,必須確保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完整性以及事故應急預案。只有這樣,水電站才能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基礎設施工程。

          總而言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值得期待,關鍵在于人類是否愿意為此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水電方面,人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來只需要逐步提高對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

          Copyright ? 2021-2022 精北傳動機械(上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滬公網安備31012002005970 滬ICP備20024360號-1